宣和集古印史

此《宣和集古印史》為明代來行學摹刻的集古印譜。全書共八卷,分六十類,共存秦漢至隋唐官印一千五百餘方,按官職大小排列,上起秦國玉璽,下至軍曲候官等基層軍官及蠻夷君王印,印下有釋文、鈕制及考證。後附虎符、鈕制、印則。此為寶印齋藏板,明萬曆時期徐安鈐印刊本。

此書自序中稱來行學某日耕於石箐山畔,見桐棺裂,得朱筒一函,內有蜀錦重封《宣和印史》一卷,素絲玉軸,朱印墨書。原是宋代南渡之後好事家所藏,殉葬於墓。考輯錄古印為書,始於宋晁克一的《集古印格》,書為一卷,見於《郡齋讀書志》。晁氏之書自宋以來諸家書目不載。又考《衍學古編》末有明隆慶二年羅浮山樵附錄五條,其“世存古今圖印譜式”條內載有“《宣和印譜》四卷”。計其年月,恰在此書初出之時。實際上,來行學這本《宣和集古印史》絕非古有,況桐棺易朽,何以南宋至明代尤存呢?為書偽托之風,近古尤為盛行,此書為來行學作偽,就不足為怪了。此書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收為存目。

卷首載屠隆“宣和集古印史官印序”,來行學自序和“宣和印史識”。書口署隸書“宣和印史”,下列卷次。

大致目錄

宣和集古印史官印序(屠隆撰)、自序(來行學撰)

刻宣和集古印史官印例、楊氏印譜序(王沂撰)、吳氏印譜序(揭汯書)、顧氏印譜序(王穉登撰)

卷一:刻秦璽自序、秦璽考、秦璽第一、小璽第二

卷之二:王印第三、君印第四、公印第五、侯印第六

卷之三:伯印第七、子印第八、男印第九、三公印第十、相印第十一、卿印第十二、大夫印第十三、尹印第十四、太守印第十五、刺史印第十六、御史印第十七

卷之四:史印第十八、郎印第十九、宰印第二十、令印第二十一、長印第二十二

卷之五:佐印第二十三、尉印第二十四、丞印第二十五、使者印第二十六、謁者印第二十七、僕射印第二十八、事印第二十九、參軍印第三十、文學印第三十一、士印第三十二、父老印第三十三、府印第三十四、監印第三十五、倉印第三十六、青宮僚屬印第三十七

卷之六:將軍印第三十八、將印第三十九、督印第四十

卷之七:軍印第四十一、都尉印第四十二、校尉印第四十三、司馬印第四十四、軍曲印第四十五、候印第四十六

卷之八:蠻夷王印第四十七、蠻夷君印第四十八、蠻夷侯印第四十九、蠻夷將軍印第五十、蠻夷將印第五十一、蠻夷督印第五十二、蠻夷尉印第五十三、蠻夷長印第五十四、蠻夷邑長印第五十五、蠻夷仟長印第五十六、蠻夷佰長印第五十七、蠻夷三老印第五十八、館閣印第五十九、年紀印第六十
附:虎符、鈕制、印則

全書標明來行學摹刻,為何又稱《宣和集古印史》?史上《宣和書譜》《宣和畫譜》乃趙宋皇家收藏書畫目,享譽極高。既有書畫,焉能無印?於是就有了《宣和集古印史》。而來行學“耕於石箐山畔”,又何能得皇家所藏印譜呢?自序雲“桐棺裂,獲丹筒一函,內蜀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,凡載官印千二百有奇,私印四千三百有奇,旁皆音釋文字”。這段傳奇文字純為促銷噱頭,無非是借“宣和”二字,增加書的權威性和可信度。書成後又請江南大名士屠隆作序。屠序顯為潤筆豐厚之作。故《四庫全書總目》雲“屠隆作序極稱之,殊非定論也”。(介紹參考)

來行學,字顏叔。杭州人,一說為蕭山人。生平事迹記載不多,除《印史》外尚有寫刻袖珍本《花間集》傳世。自序雲“耕於石箐山畔者”。(介紹參考)

註:此為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本,框19.5X12.5厘米。

內頁精彩印蛻選:宣和集古印史.明.來行學編.八卷.明萬曆時期鈐印.寶印齋藏板徐安刊本